台湾青少年每7人就有1人忧郁 「1关键」提高求助意愿

新冠肺炎疫情前,經董氏基金會調查,台灣青少年平均每7人就有一人達到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的程度,但多數青少年沒有接受治療。根據2022年2月《兒童心理學與精神病學雜誌》發布的一項研究指出,與憂鬱治療相關宣導倡議短片,有助於青少年減少憂鬱症的汙名感(stigma),提升

April 6, 2023
選擇語言:
TEEPR原創
採訪報導
綜合報導
編譯
特稿

【健康医疗网/记者张慈恩报导】新冠肺炎疫情前,经董氏基金会调查,台湾青少年平均每7人就有一人达到忧郁情绪需专业协助的程度,但多数青少年没有接受治疗。根据2022年2月《儿童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杂志》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,与忧郁治疗相关宣导倡议短片,有助于青少年减少忧郁症的污名感(stigma),提升其寻求专业协助治疗的意愿。

廣告1

 

透过同理心态 提高治疗意愿

该研究招募1,183名年龄介于14-18岁的青少年,随机将他们编入介入组与对照组,请他们观看短片,每部约100秒。

结果发现,介入组在忧郁污名感量表(Depression Stigma Scale),相较对照组的污名感显著降低;而根据一般求助问卷(General Help-Seeking Questionnaire)的测量结果发现,介入组寻求治疗的意愿也显著增加。研究也显示,短片中的主角和参与青少年的种族(无关性别)是否一致也影响结果。与片中主角相同种族的青少年,其对忧郁症的污名感减少更多,且寻求治疗的意愿更高。

 

忧郁症去污名化 提升专业求助资源

陈质采医师建议,临床工作者、家人可先了解和聆听青少年对忧郁症的观点和想法,他们可能连忧郁是可以处遇治疗的想法都没有,或是有错误认知,觉得罹患忧郁症就完蛋了。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忧郁症,降低因不了解产生的害怕,以及减少他们对忧郁症的污名感,有助于提升求助意愿。

 

老师、家长认知态度需更精进 建立正确面对疾病观念

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叶雅馨表示,老师和家长与青少年的相处最密切,实务上学校老师发现学生有忧郁情绪,在和家长沟通时常因不了解而被拒绝,建议老师和家长的认知态度需要更精进,学习同理忧郁青少年,家长的反应容易成为忧郁症是否被标签化的关键,可针对家长提供相关的讲座、课程或影片,帮助其建立正确面对忧郁症的态度。

以上内容由健康医疗网授权转载

TEEPR 亮新聞著作權聲明:非法抄襲TEEPR 亮新聞網站請注意,本站所有內容皆由自家TEEPR 亮新聞 編輯撰寫,並非如非法內容農場複製貼上。本網站之文字敘述、圖片、影像視聽及其他資訊等,非經授權,不得轉載。如侵權將立刻請臉書封鎖專頁。微改標題、圖片、前段,仍然抓得到!
分類:知识
加入粉絲團! 台湾青少年每7人就有1人忧郁 「1关键」提高求助意愿留言按此 好友人數分享! 好友人數加入好友
廣告
廣告